-
-
2025年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团队”读书会活动顺利举行
时间:2025-11-26 09:04:02 来源:教科院新闻宣传中心 作者:吕萌萌 阅读: 次2025年11月25日下午,威尼斯官网第一党支部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团队”读书会在教科院402会议室顺利开展。杨建朝、郝俊勇、邢思珍、周娜、李威璎、赵先魁、张悦、段道焕、王哲文等多位老师与2024级、2025级学前教育及教育学专业研究生齐聚一堂,围绕古斯塔夫·勒庞经典著作《乌合之众:群体心理学》,结合社会现象与教育实践展开深度研讨。

读书会伊始,李威璎博士作为核心分享人,梳理了《乌合之众》的四大核心观点:个体融入群体后会形成全新的群体性格与行为模式,群体具有盲目冲动、相互模仿、易受暗示、需引导驯养的特征。为让理论更直观,她分享了“精神小伙”群体的相关视频,结合视频中染独特发色、穿统一服饰、聚集特定场所等现象,解读了群体形成的深层原因——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力量感与身份认同、匿名性导致责任感消失、情感与观念的快速传染,并提出“纹身作为群体符号”“聚集地作为心理凝聚空间”等具象化分析,引发全场共鸣。此外,李博士还结合教育场景抛出关键问题:课堂提问为何常无人应答?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何获得求学意义感?学校教育在群体心理影响下的价值何在?
在交流讨论环节,师生们各抒己见,思想碰撞激烈。杨建朝老师结合社会现象提出:“群体往往呈现非理性特征,如货车翻车后村民哄抢物资的行为,如何平衡群体凝聚力与个体理性,是教育者需思考的课题。”周娜老师从译本争议切入,指出“乌合之众”中文译名带有贬义,而原书核心是研究群体心理,强调群体并非必然“降智”,如本次读书会这类追求知识的群体实则能实现“升维”成长。邢思珍老师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认为个体加入群体源于归属与支持需求,教育应发挥集体正义感正向引导群体。多位老师还围绕“课堂抬头率”“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”等教育实践问题展开探讨,提出通过培植班级文化、设计互动环节等方式破解群体心理带来的教学困境。
最后,杨建朝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。他肯定了师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考方式,强调群体心理具有两面性,既可能引发盲从、偏激等问题,也能凝聚正向力量。此次读书会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群体心理学的理解,更为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。
编辑:吕萌萌
一审一校:任梦琳 聂文双 杨泽钰
二审二校:杨建朝 杨艺卓
三审三校:房加帅


